以色列不打算再遵守旧牌桌上的规矩了。
国防军总参谋长扎米尔,直接在北方司令部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:对哈马斯领导层的追击,正式进入全球模式。没有安全区,没有避风港。
“即使他们在海外”,扎米尔的原话斩钉截铁,“我们也将追击至他们所在之地。”
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威胁,而是以色列一项全新作战方针的官宣。战争,已经不再局限于加沙的废墟和地道。
引爆这个新战略的,是一次针对“幽灵”的猎杀。
阿布·乌拜达,那个永远蒙着红色头巾,只露出一双眼睛的卡桑旅发言人。几个月来,他录制的视频就是哈马斯战争叙事的背景音,是抵抗姿态的具象化符号。对以色列而言,乌拜达远不止是个传声筒,他是一个关键的心理战武器,是哈马斯维持士气的核心支柱。
干掉他,对以色列来说,与其说是战术胜利,不如说是一场关键的心理摧毁战。
所以,扎米尔的逻辑非常清晰:“哈马斯大部分领导层已被清除,剩下的人都住在国外。现在,轮到他们了。”
但最有意思的博弈,恰恰发生在以色列内部。
军方似乎比政治家们要笃定得多。当总参谋长扎米尔和国防部长卡茨几乎同时宣布乌拜达的死讯时,总理内塔尼亚胡的办公室却给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版本。
总理府的声明措辞极为谨慎,承认乌拜达确实是一次联合行动的打击目标,但紧接着补充了一句关键的但书:“尚不清楚最终结果。”
为什么会有这种温差?
这绝非简单的信息延迟或官僚程序的谨慎。这背后,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权力逻辑。军方需要向国内和敌人展示绝对的胜利和不可阻挡的势头,他们负责制造“战果”。而内塔尼亚胡,作为政治家,他更清楚一次未经百分百确认就宣布的刺杀,会在外交层面掀起多大的风暴,尤其是在国际舆论本就对以色列不利的当下。
一个在对战场喊话,一个在对世界各国的首都说话。
而牌局的另一方,哈马斯,则选择了最致命的武器——沉默。
没有证实,也没有否认。乌拜达究竟是生是死?哈马斯用沉默,拒绝给以色列一个干净利落的、可供庆祝的宣传胜利。他们把悬念留给了世界,也把皮球踢回给了以色列的情报机构。这种不确定性本身,就是一种反击。
然而,真正的棋局,远比一个人的生死要大得多。这是以色列与整个现有国际秩序的对撞。
扎米尔在讲话中,特意将这次“全球追击”与以色列近期在也门、黎巴嫩、叙利亚的打击行动联系起来。他这是在为全世界划出重点:这些不再是孤立的军事行动,而是一场拥有多个战区的、统一的战争。
这番话,更是直接说给那些境内有哈马斯人员活动的国家听的。无论是卡塔尔、土耳其还是黎巴嫩,以色列传递的信息都异常冰冷和强硬:你们的国家主权,无法为我们的敌人提供庇护。
这等于是在逼着这些国家做选择题:要么配合以色列的情报和军事行动,要么就承担被以色列视为“帮凶”的风险,进而招来单方面的越境打击。
这标志着巴以冲突正式进入“无国界战争”阶段。
以色列正在进行一场豪赌,赌的是国际社会,尤其是西方世界,会默认其安全需求高于国际法准则。从现在开始,问题不再是以色列“是否”会跨国追杀,而是下一次行动的地点会是哪里,时间又是什么时候。
整个世界,都成了以色列潜在的猎场。
亿策略-亿策略官网-辽宁股票配资公司-炒股配资知识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